中国经济的韧性何在
2023-08-07 06:00:23    北京日报

姚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的韧性到底从哪里来?改革开放45年来,我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但也不要忘记,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比较困难的工业化道路——从重工业开始做起,而不是从消费品、农产品开始做起。当时,这条路非常困难,今天回头看,新中国成立最初30年的重工业发展对产业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中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中,又回到了以机械工业为主导的状态。虽然加上了自动化、电子化,但依然是在机械工业的基础上往上走,只是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循环。

当我们谈中国经济韧性,特别是产业韧性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两方面:一方面,我们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经济厚积薄发,比如对照联合国工业目录,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我们技术进步非常快。我不太认同中国过去十多年技术进步增速大大下降的结论,因为得出这一结论的计算方法有问题。

疫情期间,中国经济优势依然显现,全世界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不降反升,世界和中国的连接不弱反强。有人说这是临时性现象,未来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会下降。现实是,全球受到冲击之后会停在受冲击的水平上,不太可能立刻完全恢复到冲击前的水平。所以,我们对产业链的重构要有自信心,世界离不开中国。

产业转移有其规律。回顾30多年前,当中国大陆还处在比较低的发展水平时,港澳台包括韩国的资金大规模涌入中国大陆,我们还承接了很多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中国大陆的经济总体水平滞后亚洲四小龙大概22-25年,现在轮到中国大陆进行产业转移了。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产业要向外转移,现在这个产业转移之所以受到更多关注,和美国搞脱钩断链,令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有关系。很多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不得不采取“China+1”战略,这并不是说完全从中国退出,而是要在中国之外再做一个备份。这样一来,成本当然会提高,因为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已经最高,但我们的综合成本仍然比较低。中国到越南投资的企业传回来的信息也显示,在越南设厂的生产成本、综合成本,比在中国市场要高出30%-40%。

美国制造了地缘政治风险,极大抬高了全世界产业链的生产成本。即便如此,产业转移仍然是一个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产业要升级,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在兴起,他们就像30多年前我们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一样,在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这是背后产业发展规律使然。

很多人在问,产业转移是否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我的观察是这种不利影响还未看到,有两点原因:第一,国内富余产能太大。过去这十几年我们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过剩产能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么多过剩产能,是因为本世纪头十年我们的增长实在太快,这让储蓄急剧增长之后,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转化成个人消费,绝大部分变成企业投资,企业投资遇到金融危机就导致过剩产能。今天我们的一大问题是企业开工率只有70%多一点,所以,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对中国有利。

第二,产业转移加强了中国和受转移国的联系。比如我们和东盟之间,在美国、欧洲市场上,东盟在不断替代我们出口,但另一方面,我们和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在增加,因为中国对他们的出口在增加,而且出口的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出口上了一个档次。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转移是互赢的过程。

总的来说,美国跟中国搞脱钩断链,反而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系,上半年我们对欧美国家出口份额下降,但对亚非拉国家的出口大幅提高。亚非拉国家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截至2022年10月,“金砖五国”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G7集团。这个世界在快速变化,我们不能再以老眼光来看世界经济。

也有很多人问,美国单方面脱钩断链会不会成功?我个人认为不会成功,分析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脱钩刺激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比如芯片领域,我国芯片市场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由于美国脱钩断链,国产芯片占领国内市场有了机会,芯片进口连年下降,而且它会形成趋势,因为企业采用一个新的芯片需要做很多改变,当企业已经付出成本做出改变,就不愿意再推倒重来。目前中国还在加大对新一代芯片的研制开发,如果顺利,五年之内我们新的产品出来,就可能打破美国芯片的垄断。

第二,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美国单方面打击中国,特别是打击中国出口,包括对我们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55%的关税,这并没有意义。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中国企业就会想办法去别的国家设厂,以绕开关税壁垒。

(北京日报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

下一篇: 成都大运会8月6日奖牌统计
上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