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院不能总躺着
2023-07-07 14:11:11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康  琳

本报记者     田雨汀        


(资料图)

调查发现,不少老年患者住院后活动严重不足,不仅影响康复效果,还可能增加再入院率,降低未来生活质量。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人员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老人住院活动受限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干预建议。

研究指出,老年住院患者每日平均非久坐时间(除去在床上坐卧的时间)只有1小时,白天在走廊里走动时长的中位数仅为5.5分钟,四成老人出院3个月后会出现新的活动障碍,且多数无法恢复到入院前水平。住院期间活动减少,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研究认为,影响住院老人活动的因素主要有3方面。

身体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关节活动度、身体柔韧性、肌肉含量和力量、心肺功能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身体状况越差,老人活动量越少,出现“院内获得性失能”的概率就越大。另外,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对自我健康的感知变弱,主动活动意愿会下降;住院期间出现睡眠障碍的老人,白天可能打不起精神,导致活动量减少;多病共存的老人,在药物副作用等影响下,身体活动也会受限。

照护者意识。在很多家属看来,老人住院治疗时就得多卧床休息,所以时常包揽其生活起居,帮倒水、准备饭菜、拿取物品、清洁洗护等,“剥夺”了老人自我照顾、主动参与日常活动的机会,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加速其机体功能退化。医护人员往来于数位患者之间,关注点多放在输液、用药等急性症状的治疗和护理,也容易忽略老人的活动情况。

住院环境。医院的公共活动区域有限、病房适老化改造不足,老年患者活动空间小;仪器设备的噪音、光线干扰等,会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可能导致其活动量减少。一般来说,患者出院时,医院会对其身体功能进行评估,并与入院时做对比,但有些医院在管理上不够重视,并未将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作为护理质量检测指标纳入出院计划。

“我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许多人对其存在误解,这3个月是指伤处愈合康复所需时长,不是让人一直躺着不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康琳说,有研究显示,老人住院卧床3天会丢失10%的瘦体重。瘦体重对维持人体平衡、预防跌倒十分重要,瘦体重越少,跌倒风险越高。所以老人住院后不仅需要接受治疗,还需得到身体功能上的维护。急性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应尽快活动;慢性病患者住院全程都应贯穿适量的活动。想有效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活动量,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改善身体状况。康琳强调,老人住院期间应积极治疗慢性病,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同时尽量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降低肌少症、骨质疏松等慢病的发生风险,让自己有能力进行身体活动。锻炼时,老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训练时长、频次和负荷大小,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身体机能较差者从坐起、站立、手臂和腿部抬举、膝关节伸展等简单动作开始;身体机能较好者可选择中强度抗阻训练和有氧训练,如弹力带/哑铃训练、骑康复运动脚踏车等。

医患共同努力。康琳表示,医院应加强健康宣教,提高老人及其照顾者对运动必要性的认知。老人也应积极配合主管医生、护士、康复师等,制定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选择强度适宜、乐于尝试的运动方式。同时,病房也可组织多样化的集体趣味活动,鼓励照顾者陪老年患者共同运动。

打造适老化住院环境。医院应提供便于老人活动的空间,在病房和走廊内增设扶手、休息座椅、移动输液架、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束缚;减少夜间噪音、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提高老人夜间睡眠质量;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的康复训练、目标评估等,并对其家属、护工进行指导;管理人员也应提高照护意识,各岗位协同促进老年患者活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下一篇: 东莞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举报方式
上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