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何是「沧海桑田」?》
2023-06-05 15:48:48    个人图书馆-新用户6038qwGw

144‍


(资料图)

文/趙小花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蚕桑的故事:上古时期酋长有一匹公马和一个女儿,酋长外出打仗,多年没有归来,也没有没有任何消息。想念父亲的女儿对公马说,如果你能把我父亲接回来,自己就嫁给你。不知道是不是公马早早的把酋长藏了起来,反正公马立即把酋长接了回来,此后公马就纠缠着酋长的女儿不放。酋长后来得知了事情的经过,竟然射杀了公马,并扒掉了公马的皮晾晒。一天,酋长的女儿对着公马凉晒的皮说着一些调侃的话,这时候马匹突然包裹起酋长的女儿飞上了大树,变作了家蚕,而这棵树就是桑树,因此,家蚕也被称为「马头娘」。

马头娘的故事显然是因为蚕宝宝的头部像马,而娇嫩的皮肤也更像少女。除此之外,这个离奇的神话传说同时也包含着一个考古事实:蚕桑和野马是被同时驯化的,都是始于大约6000年前。

蚕桑养殖是古代中国有别于世界其他古文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中国传统性的支柱之一。「丝绸」这个词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古代中国,更不要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主要商道,而其中最重要的货物,不言而喻,自然就是由蚕桑制造的丝绸。但是桑蚕养殖这件事,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理所当然。

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跟驯化野马相比,蚕、桑的驯化是更难解释的事情。毕竟野马经常与人接触,而且马很实用:马肉可以吃、马奶可以喝、马皮可以穿、更不用说,马还可以用来骑乘和运输。反观蚕桑则不然,在被驯化之前,野蚕是一种很小的物种,通常都藏在桑树里面,人类可能在采摘的时候见到过,但这并不能成为驯化的动力,毕竟在自然界中有上千种昆虫比野蚕更频繁的接触人类,其中不乏吐丝结茧者,可它们都没有被人类所驯化。事实上,人类有史以来只驯化成功蜜蜂和家蚕两种昆虫,可见驯化昆虫的难度之大。

人类养殖蜜蜂的原因很容易理解:蜂蜜味道甜美,蜜蜂又是勤劳的传粉者,唯一的缺点就是蜜蜂蜇人。在野外蜜蜂非常常见,人类频繁的接触,发现了甜美的蜂蜜,自然而然也就拼命的驯化,奇怪的是,就驯化的程度而言,蜜蜂反而不如家蚕。

在所有家养动物之中,家蚕的驯化程度登峰造极,已经成为了只要离开人类饲养就会迅速灭亡的高度特化动物。家养蚕卵对温度和湿度大要求极为苛刻,难以在野外环境中孵化,这就导致了必须要人类的精心呵护才有可能顺利吐丝结茧。

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人类如此费尽心思驯养蚕桑,其首要目的大概是因为古代人们对于丝绸衣物的偏爱。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人类养殖蚕桑的历史要比「文明」出现的时间早得多,实际上,并不是有什么原因驱动人类驯养蚕桑的,甚至可以反过来讲:是蚕桑驯养了人类。

在7000—4000年前,中国大陆有一场「海侵时期」,这个事件可以称之为「新仙女木时期的结束」,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冰河时代的结束。地球两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陆地,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2000年,之后又一个冰期开始,海水退去,但这个时候大陆的沿海都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为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寸草不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沧海桑田」之中的「沧海」,现在就要开始解释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沧海之后,一定是桑田?而不是森林?或者湿地呢?

如上所述,海侵时期结束后,大陆沿海严重盐碱化,上古时期的不管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但时间长了,人类却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唯独桑树可以强悍的在盐碱化的沿海生存,甚至时间久了还可以改善土地的盐碱化,让土地可以适合种植稻田。

事实上,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桑树就是盐碱地的克星,它可以在PH9.2以上的土地生存,经过七八年的时间,种植的桑树可以让土地的PH值下降1—3个PH值,让原先盐碱化严重的土地肥度上升、物理结构变得松散、通气性和透水性有所增大。在海水退去后,唯有桑树可以一步步沿着海岸线开枝散叶,虽然这个时间相当漫长(桑树的成熟期一般是7—8年),但这却是荒无人烟的沿海唯一的绿色植物啊。

桑林作为单一植物遍布盐碱地的壮观景象,无疑引起了中国古人的高度关注。世界上发现最早有关蚕桑养殖的考虑证据就是在浙江地区,而这里正是当时海侵退去后露出的陆地。中国成语之中有很多都跟桑树有关,人世沧桑、收之桑榆、饱经沧桑、田月桑时,以及我们标题之中的:「沧海桑田」。

当大片的桑林改善了土地之后,人们就开始逐步种植稻田,之前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纵横交错的良田,这不就是曾经的沧海化作了今日的桑田吗。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讲,桑树长到了哪里,人类就迁居到哪里,并且从中发现了可以结茧的蚕宝宝,这种东西可以制造成更加神奇的丝绸,于是人类被蚕桑「驯养」,竭尽全力维持着蚕宝宝的生长。

獨立、自由、不妥協。

关键词:

下一篇: 男子掉入鱼塘前紧急扔出手机:手机价值1万多,扔到岸上才“安心”落入水中|环球关注
上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