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大帮办在行动》节目,接到一位家长打来了求助热线,说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因为情义把银行卡和电信卡借给了别人,而别人又把他的银行卡、电话卡从事了电信诈骗,孩子自己不知不觉中犯了帮信罪,要被法律追究责任。家长心急如焚,询问该怎么办。
据了解, 2020年以后,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帮信犯罪案件上涨较快,目前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3的罪名。其中青年人的涉案人数在逐年递增。因此,了解“帮信罪”,避免犯法,至关重要。
什么是“帮信罪”?有哪些行为会触犯帮信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四大帮办在行动》采访到 大庆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反诈中心民警 吉美伊。
(资料图)
Q1:什么是“帮信罪”?
帮信罪的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单的说,大家可以将之理解为:诈骗分子的帮凶。在实际中多表现为租售银行卡、电话卡;跑分;开发违规App;为相关电信诈骗App进行广告推广等行为。他们构成了电信诈骗链条中重要一环,被称为电诈“工具人”。
Q2:“帮信”有什么罪呢?他们在电信诈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是增加受害人数量。
“帮信”的一大危害在于给骗子提供了广告推广支持,让骗子能骗到更多人。
另外是帮助骗子逃脱监管。
无数受害者苦苦追问:“为什么我被骗的钱要不回来。”其中一大原因正是在于越来越多人出于侥幸心理,为了蝇头小利给骗子提供资金流转的银行卡,帮助骗子把骗来的钱变现。
大家要知道,身处境外的诈骗团伙,无法也不敢直接转移骗来的资金,必须通过大量从别处收来的实名认证银行卡,实现多次、多层级转账,快速将钱款“洗白”。如果没有境内账户的参与,被骗资金很难流出。
Q3:生活中哪些行为容易构成“帮信”呢?
1 出售出借“银行卡”“手机卡”
2 帮助犯罪分子拉微信群
3 为诈骗犯罪集团提供开发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的像还有租售微信号、帮人刷单走流水等等。总之这些行为都是在帮助电信犯罪。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行为都时不可取的。
Q4:通过公安机关的侦查来看,哪些群体是“帮信罪”的高发人群呢?
在校大学生是一类群体,另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收入较高者涉罪人数持续增加,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开发软件、提供技术支持。起诉人员中,近90%没有犯罪前科,是初犯。
Q5:“帮信罪”立案标准是什么?法律上会追究怎样的责任?
帮信罪立案标准如下:
(1)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
(2)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
(3)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
(4)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
(5)两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过行政处罚,又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
(6)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造成严重后果;
(7)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帮信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在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帮信罪”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人可能因为防范意识不足,有些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是犯罪分子的首要目标。所以,我们应对其有相关了解,自觉防范,不让自己的“热心肠”变成他人的“替罪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