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xt1]
【资料图】
[db:pic1]
由网友 烟郭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势已经十分可怕,谁知,李渊扔出两张王炸,当场炸翻了李世民,逼得他冒险发动玄武门事变。
在李唐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为李唐打下了半壁江山,有平定天下之功。
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每次立下战功,李渊都会给他封赏。
可是李世民立的功实在太多太大,以至于李渊把能给的官儿都给了,最后封无可封,无奈之下,搞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给他。
到了李唐完成天下一统时,李世民的官职是这样的:
李世民一个人就干了这么多个有实权的官职,又是文官之首,又是武将之首,还掌握着军队,这种权势,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令人忌惮的。
也难怪李建成会时刻提防着李世民,甚至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打压他。
但是,李世民的权势看起来厉害得没边儿,实际上却是基于李渊的皇权之下,是皇权赋予他的权力,李渊是随时可以收回的。
这也是为什么李渊扔出两张王炸就能炸翻李世民的原因。
不过,在李渊动手之前,咱们还得看看他们哥俩的实力对比。
首先是李世民这边。
除了担任那几个权势很高的朝廷官职以外,李世民还有三样东西:文学馆、秦王府精兵猛将、军队。
文学馆,是李世民为了招揽人才而创办的,由于李世民常年征战,自从刘文静死后,他身边就严重缺乏善于智谋的文学之士。
而李建成方面因为长期坐镇后方,所以身边并不缺文臣,而且还有魏征这样的智谋之士。
所以,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组建文臣班底,李世民就开办了秦王府文学馆,并招揽到了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
其中更有房玄龄、杜如晦这种智谋出众的人物。
至于精兵猛将这块,本身就是李世民的优势,他多年征战,麾下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侯君集等猛人,还有他的亲兵。
军队这块,除了平时作战时,李世民会担任三军统帅以外,他还是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唐朝的陕东道军区治所设在洛阳,那里也是李世民的老巢。
如果在京城,李世民兴许只有秦王府那点人马,但他一旦回到洛阳,唐朝最强的一支军队是只服从秦王李世民的,他有资本和朝廷对抗。
不过,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身在京城,陕东道的军事力量并不能给他直接的帮助。
因此,李世民手里最核心的实力就是文武团队、军队。
李建成方面
作为太子,是唐朝的储君,李建成的地位仅次于李渊,而且手下文臣班子是强项。
为了弥补武将班底的不足,李建成和投靠他的罗艺联络,获得了罗艺的帮助。
罗艺将自己的心腹猛将薛万彻、薛万均兄弟二人送到太子府效命,同时还送来幽州突骑充实太子府武装。
此外,李建成为了扩充实力,暗中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2000人规模的私人武装,号称“长林兵”。
做完这些,李建成有了比肩李世民的实力和班底,完全可以和李世民正面刚。
不仅如此,李建成还有隐形的实力!
那就是李唐宗室亲王中,多数人支持李建成,而且,李建成在京城之外,还培养了拥护自己的地方实力派。
比如罗艺,他早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就已经割据在幽州,有自己的军队,后来才投效了李渊,成为李建成的党羽,还有宗室中的庐江王李瑗等。
所以,李建成的实力并不弱,而且很强大。
通过两边的班底和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李世民在长安是处于下风的,哪怕回到老巢洛阳,也不见得能有很强优势。
在长安,李建成有着可以匹敌秦王府班底的文臣武将,有着太子府所属的军队。
哪怕是在京城之外,虽然李世民掌握着陕东道军区的军事力量,但支持李建成的地方实力派也不弱。
如此一来,两方就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虽然你争我夺,但始终无法将对方置于死地。
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帝的李渊,他的态度就变得十分重要,只要李渊选边站,天平就会立马倾斜。
而李渊最终选择了李建成这边。
为什么李渊要这么选呢?因为李建成并不差,他不是一个纨绔,也不是弱智,而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这一点,如果去查一下李建成的履历,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待人宽简、能够任用贤才,是有作为的。
而且李建成并未犯过错,李渊是不可能废了他的。
不过,对于李世民的野心,李渊心里也是清楚的,但毕竟李世民的功劳也很大,李渊一开始也下不了决心彻底打压李世民。
所以,李渊试图调解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
可他低估了李世民想要夺嫡的决心,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权力争夺引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先是爆发了杨文干谋反事件,杨文干是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用计逼反了杨文干,试图借此机会把李建成拉下马,但被李渊化解。
接着又爆发秦王中毒事件,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去他家参加酒宴,结果李世民喝完酒当场吐血,疑似中毒。
随着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争端进入白热化,李渊终于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彻底打压李世民。
理由很简单,李世民虽然功劳大,但李建成也不差,而且是合格的太子,是不可能废的。
但要想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并且化解他们兄弟二人的矛盾,就必须打掉李世民的野心。
怎么打呢?总不能杀了李世民吧?李渊显然是不愿意杀掉立有赫赫战功的儿子的。
那就是废了李世民的武功!
只要废了李世民的武功,他就没有能力再去争夺太子之位,只能安分地做一个衣食无忧的秦王。
到那个时候,李世民无法再威胁李建成,那么李建成自然不会再和李世民过不去,而李世民本人也没了争夺太子之位的能力,掀不起风浪,矛盾自然化解。
所以,李渊拿定主意后,连续扔出两张王炸,差点就把李世民给掀翻了。
第一张牌:废了李世民的文臣团队。
恰好有一次,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后,决定由李元吉进宫面见李渊,诬陷李世民犯了死罪,请求将其处死。
李渊当然是不愿意处死李世民的,所以当场拒绝。
这时,李元吉眼见一计不成,又退而求其次,说李世民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身边有奸人误导他,所以请求把李世民身边的“奸人”除掉。
此话正中李渊下怀,因为他正盘算着如何除掉李世民身边的羽翼,于是问道:奸党为谁?
李元吉当场说出了房玄龄、杜如晦这俩人的名字。
于是,不久之后,李渊下令将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并且禁止他们再接近秦王府,否则满门抄斩。
就这样,李世民通过开办文学馆建立的文臣团队被解散,首席谋士被驱逐。
第二张牌,剪除李世民的武将团队,同时剥夺他的兵权。
又过了一段时间,突厥人进犯李唐边境,这本来不是什么好事,却给了李渊一个极好的机会。
原本,按照惯例,每次出征,都是秦王挂帅,但李渊却借机将此次出征改由李元吉挂帅,并且下令要求秦王府精兵划入李元吉麾下,猛将秦叔宝、程咬金等调入李元吉帐下随军出征。
这么一来,李世民的统兵之权被剥夺,秦王府引以为傲的精兵猛将被悉数调走。
至此,李世民彻底陷入孤立状态!
文臣谋士被驱逐,精兵猛将被调离,兵权被剥夺,原本热闹的秦王府瞬间陷入冷清状态。
而那些平时和李世民关系好的文武大臣见状,都明白了李渊的用意,纷纷远离秦王府,局势十分危急。
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那么接下来,李渊可能还会有大动作,比如进一步解除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职务,免去他的太尉职衔等。
彻底将李世民变成吉祥物,让他没有任何权力,彻底废了他的武功,失去夺嫡的能力。
李世民显然是不愿意坐以待毙的。
所以,他趁李元吉还没有出征,就跑到皇宫状告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当即表示第二天召见他们二人询问。
李世民当即抓住机会,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常何是瓦岗军出身,李世民的旧部),提前在玄武门埋伏。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进入玄武门后,李世民突然杀出,将这哥俩送进了地府。
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控制了李渊,拿到了指挥京城一切军队的兵权,收拾了乱局。
一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通过实力对比和夺嫡之争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其一,李建成的实力并不弱,他手下的团队文武兼备,而且拥有太子府武装。
其二,在长安,李世民有时候还会处于下风,毕竟他只是个秦王,他的军队并不在京城,在别人的地盘上,他一定程度上是被压制的。
即便李世民一人身兼那么多有权势的官职,但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少,除了宗室亲王以外,还有地方实力派。
其三,虽然双方在交手多个回合后,势均力敌,但李渊的入场,使得局势出现一边倒,李世民顿时陷入孤立,面临覆灭的危险。
玄武门之变,也是一场冒险行动,毕竟当时李建成手里有军队,而且有李渊的支持,万一失败,李世民就得彻底完蛋。
但李世民赌赢了,他选择的伏击地点十分得当,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就可以封闭大门,外面的军队无法攻进来,给了他收拾李建成的时间。
不过,事情比预想的进展更快,太子府的军队还没来,李建成就被干掉了。
事实也是如此,李建成被杀时,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军队立马对玄武门进行了猛攻,最后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扔出去,才瓦解了太子府的武装。
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实力对比,谁也不能碾压谁,算是势均力敌吧,而李渊的加入,使得李建成实力暴增,迫使李世民兵行险着,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由网友 正史漫谈 提供的答案:
在长安,李建成的实力强得多。
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储事件,原本是一起宫廷政治斗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资本;而在当时的唐朝统治圈、乃至整个关中统治核心区,李建成的政治实力是远超李世民的,这就是他在兄弟博弈中一度占据上风的原因。
而李世民的厉害之处在于,面对不利局面,他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成功地把政治斗争变成了军事冒险,从而扬长避短、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让自己人带兵,这是李渊的一大特点。公元617年,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让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二儿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老四李元吉则镇守太原。这是典型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到了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世子李建成水到渠成地升级为太子。作为王朝的储君、“副皇帝”,这一身份事关政权的稳定,自然不能轻易外出,更别说冒着风险带兵打仗了,因此,在接下来的统一战争中,指挥军队的任务主要落到了李世民身上。
在随后的五六年间,李世民几乎独揽了统一中原和西北的战功,李渊则以加官进爵予以回报。在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的待遇是“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万,赐衮冕、金辂、双璧、黄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此时他的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自然引起了李建成的不安,双方的政治斗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白热化。
我们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认识:既然李世民战功赫赫、手下名将云集,碾压李建成还不是小事一桩?实际上这是个误解,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概念: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有体系、有制度、运作正常的稳定政权。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这样的状态下,军队是受严格管束的,政治主导军事、军事只是政治的延伸。李世民战功确实可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具备了私自调动军队的权力,他的军事指挥权来自中央朝廷的赋予;同时,他并不是唐朝唯一的统帅——当时的唐朝行军大总管众多,都是由朝廷直接委派;李孝恭、李元吉也曾奉命独自带兵打仗。
此外,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有两点我们要注意:
其一,从逻辑上而言,这些人首先是唐朝的臣子,随后才被指派给秦王府,调动他们的权力来自李渊。比如在公元622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进逼徐圆朗时,李渊一直诏书,让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元吉、只身回朝汇报情况;不久后这些人马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彻底扫除了刘黑闼势力。在公元626年,突厥来袭,李渊一声令下,众多秦王府武将都被调给了李元吉管辖。
其二,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手下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猛将,但唐朝的猛将可并不都在秦王府。
公元620年窦建德带20万大军幽州,唐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俩率数百人的敢死队绕道敌后发动奇袭,窦建德军阵型瞬时崩溃、被斩首数千人,这一风格跟秦琼毫无二致。而薛万彻,后来在玄武门率兵打得秦王府将士“大惧”。
同时我们别忘了,除李世民外,那时唐朝最著名、最有实力的异姓将领:李靖、李世勣,其实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俩都曾直接拒绝了李世民的拉拢。
根据北周自隋朝以来的军事制度,军队实行将、兵分离模式,像李世民这样的统帅,手下并没有常备军。在非作战时期,他得待在长安城;当军情需要时,才由朝廷下发诏令、发给兵符,其后调动府兵随其作战。战事结束后则随即解散,将领回朝复命、军人回家种地。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由于统一天下的战事已基本结束,当时的李世民长期留在长安城,是没办法指挥、调动军队的。在这里,他的综合实力被严格束缚,可以与李建成做个全面比较。
李渊在位时,哪些人在唐朝最有权势?我们可以透过一个诏令来管窥一斑。
公元621年,李渊下令将铸币权整合为国有,民间不得私铸。不过,有三个人享有特权:李世民、李元吉各自被赐三处官炉,裴寂被赐一处官炉,也就是说,这仨人可以自己造钱用。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时的唐朝政治圈,最有地位的人有五个,分别是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
而这五人,实质上形成了三派:皇帝李渊和他的死党裴寂,同穿一条裤子的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面,李世民是最弱、且被孤立的一派。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已经当了六七年的太子,他常年待在关中、镇守长安,辅助李渊处理军国大事,其政治经验、人脉远非李世民可比。
我们举个例子:李渊就像像现代公司的总经理(上面没有董事长),李建成是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总(唯一)、内定的接班人,而李世民则是负责重点市场业务开拓的总监(业绩最好但并非唯一)。假设我们是不归李世民管辖的员工,咱们会拍谁的马屁、主动靠近谁?
答案不言而喻。毕竟对大唐中央朝廷的官员而言,自己的地位、富贵是李渊授予的,未来则维系在李建成身上;李世民在外打仗确实牛,但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毕竟双方不是一个山头的。
其实这就是李渊常年犹豫不决、不愿意更换太子的深层考虑。李建成身处权力中心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如果擅自改立储君,势必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政治后果。
至于李元吉,虽然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不佳,但在历史上,他实际也是一位军事统帅。公元621年唐军围攻王世充,当李世民分兵前去虎牢关迎击窦建德时,率军继续围攻洛阳城、并且设伏大破敌军的,正是李元吉。
那李渊和裴寂站在谁一边?看似中立,其实偏向李建成。
面对争储风波,李渊看似和稀泥,但我们从两件事就能看出他的真实态度:
其一,公元624年,庆州都督杨文幹造反,而此人则是李建成的铁杆心腹,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此,当消息传到长安时,李渊震怒之下将李建成监禁,并且派李世民前去平叛。
但在接下来,李元吉、后宫嫔妃轮番在李渊身前劝解,名义上是天策府司马、实际上是李建成亲信的封德彝也在朝廷里四处活动,李渊很快改变了主意,不仅放出了李建成,甚至还安心地派他回长安镇守。
其二,公元626年,为了肢解李世民的团队,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渊的支持下,首先将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随后,又以突厥来袭为由,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精兵猛将全部调配给李元吉。李渊何等人物,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些举动意味着什么,这只有一种解释:他以实际行动支持李建成逐步掏空李世民。
至于裴寂,则一向跟李世民不对付。公元619年,裴寂与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起了冲突;最终,由于李渊拉偏架,为李氏太原起兵立下头功的刘文静被以“涉嫌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处死,李世民百般活动也无济于事。这件事也在父子的心底埋下了一根刺。
综上来看,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世民一方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在军事力量方面,他也完全处于弱势:当时的太子府拥有从各地招募来的2000精锐护卫军,名为长林兵,同时还有李元吉的部属;而李世民手下仅有800私自豢养的死士。
不过,李世民拥有三大撒手锏:
第一,一些已经与他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文武。除了大舅哥长孙无忌外,还有尉迟敬德、张公瑾、侯君集等死心塌地的死党,这些人是众所周知的秦王府核心干将,他们与李世民是唇亡齿寒的关系,除了随着他孤注一掷外,这些人没有其他选择;
其二,李世民久经沙场,而且多次在不利的局面先实现翻盘,由此形成了一流的军事嗅觉、隐忍而狠辣的行事风格,他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会一剑封喉;
其三,李世民早就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拉拢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在东宫的旁边、李建成眼皮底下布下了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这证明,他早就为发动军事政变做好了准备。
因此,随着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世民孤注一掷,展现了自己在战场上的作风:
首先,举报李建成“秽乱后宫”,以此打乱李渊的思绪,迫使李建成进宫对质;
随后,李世民通过常何,在半夜带人经玄武门潜入皇宫埋伏。
其三,待李建成进入埋伏圈,关门歼“敌”,李世民更是亲手射杀自己的兄长;
最后,派尉迟敬德逼宫,李渊看清形势下令内外军队听从李世民的指挥,形势随后归于安定。
实际上,上述过程就是李世民军事战术在宫廷内的上演而已,这对他来说简直手到擒来。李建成虽然也多次带兵打仗,但在军事战术方面显然落后于自己的二弟,由此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对方一举翻盘;否则的话,以他在长安里的力量,清除李世民势力、巩固太子之位,只是时间问题。
由网友 新知传习阁 提供的答案:
一
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评价,才更客观。
首先,从权力上看,一定是李建成更强大。李建成是太子,平时是要协助处理一些朝政大事。如果皇帝出处征战或视察,太子就要代行国政。
李建成身边,还掌握了部分京城的军队。玄武门屯守的将军基本上全是李建成的人,尤其是常何将军。
而李世民手上没有兵权,除非是皇帝分派的特殊任务外,李世民手上没有什么政务可以操作。
李世民当年征战的兵马都归政府管理,军权并不在李世民手上。没有皇帝的手令和兵符根本就调不劝军队。
在整体实力这个层面上来看,李建成占优。第一回合李建成胜出。
二
接下来,我们来看人才。
[db:pic3]
由于李世民长期征战在第一线,因此手上有不少能征之将。在被李世民攻下的城市中,他也把许多有见识的文人拉拢到了自己帐下。
而李建成则因为长期坐镇后方,负责粮食和兵源征集,和后方管理。真正上前线的次数太少,因此手上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略差。
第二回合,李世民胜出。
三
最后,来看下智谋。
李建成是作为太子来培养的,因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国上,不管是用人还是做事,他心中是有国家一盘棋概念的。他的心里是阳谋建设国家的计划,阴谋这些东西,不是他的专长。并且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必须是国家的接班人,没有必要去搞那些见不得光的人。
而李世民则处在不利的位置上,按照正常逻辑,他是当不上皇帝的。因此他只有搞阴谋,搞突击,杀掉李建成才能成功。于是他收买了李建成的心腹常何,这才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
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建成以为玄武门的守将,尤其是常何会站在自己一边,哪知道全体将军们在观望。李世民是事先有准备,身边的人反而多一点。李建成身边除了李元吉和几个随从外,根本就没有什么人。
第三回合,李世民胜出。
三局两胜,最终的结果还是李世民胜出,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结果。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李渊攻入长安后,李建成以嫡长子在长安辅佐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
李建成、李世民都以自己的方式扩充方式。
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实力旗鼓相当。
作为指定的接班人,李建成的权力可谓得天独厚。
早在李渊拥立隋恭帝时,李建成就是唐公世子,到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帝欲其习事,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
也就是说,除了特别重大的事情要向李渊汇报外,一般的事情李建成都可以全权裁决。
可以说,李建成是仅次于李渊的二号人物。
不过,李世民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与李建成的权力平衡。
李世民不断立功,不断被授予官职。
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几乎包揽了所有实权部门。
三省六部,大唐以三省为行政核心。李世民身兼中书令、尚书令,一个人管了“三省”中相对重要的“两省”。
同时,李世民又是右翊卫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可以掌宫禁宿卫、仪仗、巡警,统领内外各卫。
此外,作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使李世民又可以掌握以洛阳为中心的河东、河北的军事。
打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
李渊是董事长,李建成是总经理,李世民是分管了几乎所有核心部门的副总。
作为天策上将,李世民位在王公之上,在太子之下。
不过,由于分管了最核心的几个部门,李建成通过权力能干的事情,李世民基本上也能干!
[db:txt2]
[db:pic2]
因此,权位上,李世民位略低,但权与李建成相当。
明面上的权力之争,两人分不出胜负。
因此,两人的竞争,转入“暗中”。
大唐推行的是府兵制。
打完仗,士兵们各回各府,将领回朝当官。
[db:txt5]
[db:pic5]
所以,在府兵制运转良好的情况下,不存在“兵为将有”的情况,李世民再是常年带兵,战功卓著,也不可能掌控兵权,架空李渊。
兵是控制不住的,但是,人才,还是数得过来的。
谁能笼络住更多的猛将谋臣,谁就能获得实际上的力量优势。
李建成、李世民都很注重笼络人才。
早在晋阳起兵之前,李建成“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各自笼络人才。
此后,两人也都各自吸纳人才,扩充自己的人才班底。
李建成吸纳了王珪、魏征、韦挺等颇具韬略的人才以及冯立、薛万彻等忠勇之人。这些人后来在贞观朝都是名臣,可见李建成也颇具识人的眼光和笼络英俊的手段。
不过,李建成常年在长安,接触面毕竟不如李世民。
李世民在外征战,接触的是各地英雄,自然有更多的收取人才机会。
当时,每一取胜,众人都求珍玩,房玄龄却先为秦王收人才。“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db:txt4]
[db:pic4]
秦王府的一众贤才就不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
在核心班底上,李建成略输一筹。
尽管太子手下的人物也都是英才。
但谋士中,郑善果、王珪等人以正直著称,虽足堪用,但毕竟缺乏权谋,无法帮助太子赢得权力斗争。
薛万彻、冯立虽然忠勇有加,但当时战斗经验都不如秦王府出生入死的那帮猛将多。
除了培植核心班底,两人对“外围力量”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魏征认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压过了李建成,遂建议李建成借征刘黑闼的机会,“收关东豪杰之心”。
从结果看,“收关东豪杰之心”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李建成“搞定”了幽州罗艺。
玄武门之变后,河北几乱。可见,河北地区,是太子重要的外围支持力量。
在罗艺与李建成“潜结”前后,李世民的亲信也到了罗艺军中。
结果···被罗艺无故殴打。
显然,李世民也想拉拢罗艺,但失败了。
李世民还找过领军将领李靖、李勣。
李靖、李勣“皆辞而不答”。
人家一心为国征战,至于太子和秦王的内斗,就不掺和了!
此外,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宗室成员,也基本保持中立。
毕竟,谁赢了他都是宗室,没必要选边站。
当然,最重要的宗室,李元吉,是李建成的铁杆盟友。
不要小看李元吉。
当年晋阳起兵时,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李元吉留镇太原,为中领军大都督。
虽然留镇太原的结果有点丢人,但他在朝中、军中,都还是有相当人脉的。
更重要的是,齐王六府在长安还有几千人的武装,在宫廷斗争时也是举足轻重的。
此外,宫廷中的张婕妤等宠妃,也支持李建成,可以传递关键消息,也可以影响李渊的立场。
外围力量上,李建成的优势略胜。
总体上,明面上的势力,双方基本势均力敌。
考虑到李建成名正言顺的太子之位,李世民在竞争中稍居劣势。
因此,李世民自感胜负难料,便以陕东大行台的名义,令温大雅、张亮等人经营洛阳,以为退路。
不过,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明面力量。
明面上的力量势均力敌,大家就开始培养“暗力量”。
武德七年,李建成暗中募2000壮士,藏于府内,号“长林军”,并又募突厥勇士。
结果,事情败露,杨文干谋反。
李渊非常愤怒,对李世民表示:你去平叛,平完叛回来做太子!
事后,李建成的太子位保住了,但私自藏兵是失败了。
李世民也暗中藏兵。
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说:大王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已入宫,圜甲执兵,事势已成!
李世民藏兵藏得巧,直接藏到宫中了!
难怪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直接披甲上殿,一锤定音!
总体实力势均力敌,双方就开始各自挖墙角。
李建成企图拉拢尉迟敬德、段志玄。
结果,尉迟敬德严词拒绝,段志玄“密以白太宗”。太子挖角失败。
最后,太子采取了“毁墙角”战术。
李建成借口突厥来犯,奏以李元吉挂帅迎敌,并以此名义,将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全部招走!
一时间,除了长孙无忌外,秦王府的心腹几乎全部被调走!
太子、齐王试图趁此机会,消灭秦王府的心腹,解决掉李世民。
然而,这次“毁墙角”的企图,败在了李世民的“挖墙角”上。
太子率更王晊,掌东宫机密,被“搞定”了。
李建成、李元吉的企图被王晊泄露,李世民洞悉了一切!
更可怕的是:负责东宫宿卫的常何,被“搞定”了。
而当李建成、李元吉,大摇大摆通过“自己人”常何把守的玄武门时,胜负已分!
总的来说,玄武门之变前,太子、秦王的实力基本上势均力敌。
不过,尽管李建成并非庸才,但他与李世民尚有不少差距。
太子原本居于优势的权位,被李世民靠战功“强行拉平”。
而在最后的角逐中,无论是阳谋、阴谋,无论是“藏兵”,还是“挖墙角”,李建成都输李世民一筹。
李世民之胜,归根到底,还是能力的胜利。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玄武门政变之前,究竟是李世民的实力更强,还是李建成的实力更强,似乎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显而易见,在玄武门政变之中,李世民最终战胜了李建成,获得了皇位继承资格,并最终当上了皇帝。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的实力,应该是比李建成的实力更强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说起来,李建成的实力,其实比李世民强大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世民剧照)
很多人可能觉得,当时李世民掌控着兵权,因此他的实力肯定最强。
但事实上,唐朝的所谓兵权,只有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才能掌控。如果仗打完了,这个兵权就要交回去了。不带兵打仗的时候,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没有兵权的。所以,关于军队的实力这一点,是排除在两人实力对比之外的。
再说了,就算有军队的实力,当时两个人似乎也不可能带着军队来比拼。那样的话,就相当于打内战。打内战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也就意味着新兴的唐王朝的分崩离析。所以两人都不可能动用军队。
排除了军队的情况下,李世民和李建成实力的比对,哪个更强呢?可以从明暗两方面的实力来看看。
(李建成剧照)
先来看明实力方面来说。
讲明实力,李世民肯定是比不过李建成的。道理很简单,李建成是太子,他手中的资源,他可以调动的资源,都非常多。太子是领导,他是可以命令李世民做什么不做什么的。他如果命令李世民做什么,李世民是不敢反抗的,反抗就有谋逆的嫌疑。
同时,他和皇帝李渊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事实上,李渊更听李建成一些,更相信李建成一些。为什么说李渊更相信李建成一些呢?咱们举一个切实的例子。李渊曾经三次说过,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应该把江山给李世民。但问题是,他一直没动,一直没有废黜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更相信李建成。而且他还有些忌惮李世民。他说“江山是你打下来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忌惮李世民的表现。
当李渊后来在听说玄武门政变爆发后,李渊第一个念头,就是讨好李世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有多么害怕。
总之,李渊和李建成是站在同一个阵营之中的。他们两人没有真正联合起来,一旦他们两人联合起来,那么李世民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前面我们说军队不算李建成和李世民实力对比。但假如李建成要插足军队,李世民更加没有立锥之地了。事实上,李建成也正在插足军队。他给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带兵外出打仗,而李渊同意了他的建议。
就暗实力来说,李建成的暗实力也是比李世民强的。
(玄武门政变)
当时,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在培养自己的私家军。也就是自己的死党,用这些死党来对付对方。
据历史记载,李建成当时有私家军2000多人,而李世民只有私家军800多人。如果让这两部分人正面比拼,李世民肯定打不赢。
玄武门政变爆发以后,李建成的2000多私家军,立刻前来围攻玄武门,试图把李建成、李元吉救出来。当他们实在救不出来的时候,就前去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如果一直这样攻打下去,显然,李世民的秦王府不是李建成私家军的对手。最终,李世民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让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把这个脑袋出示给李建成的私家军看。李建成的私家军才明白,大势已去,所以迅速就逃散了,很多人都逃到了山上去躲了起来。
如果李世民没有给李建成私家军看李建成、李元吉脑袋,情况真的很难说。
既然李建成的实力,无论明暗,都比李世民强。为什么李建成最终却打不赢李世民呢?
其一,因为李世民身边有一大帮得力的文武将领,这些人既给了李世民智慧,同时也给了李世民力量。有他们在李世民身边谋划,因此李世民每一步都走得比较好。其二,李世民先发制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其三,李世民就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李建成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尽管他实力比李世民强,但这些实力都用不上,所以,他才败给了李世民。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由网友 辛沙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宫廷斗争的特色,就是当其他儿子的战功、声望和实力超过长子(也就是钦定的太子)的时候,铁定会发生夺嫡行为。李世民就是如此,他作为杰出的将领,带领军队东征西讨,唐王朝大半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而长子(太子)李建成则长期陪侍在李渊身边,尽太子的职责,功劳和声望自然不及李世民。这个时候,就算是李渊都看得出来,夺嫡行为一定会发生,但他无力解决,因为李世民的实力,不但已超过太子及其他儿子们,甚至己超过李渊自己。所以,当玄武门事件后,李渊为求自保,明智的选择把皇位交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夺嫡,并不光彩,但他当皇帝后功业太大,且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许多难堪的细节都被隐去了,人们也乐于接受千古大帝李世民是个光明磊落的人。
由网友 先启历史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李建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钦定的太子,是李世民的哥哥。按照古代长幼有序的法则,李世民本无权成为皇帝的。
从法统上,李建成本来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的,但他的政治智慧却差李世民很远。李世民有着问鼎的政治野心,所以不惜发动军事政变,架空时任皇帝的自己的父亲李渊,以尊称太上皇的名义剥夺了父亲的权力,又在军事政变中闪电战一样击败太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
照理说,政变,这个在当时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却因为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后来的励精图治清正廉明,开创了贞观之治,所以人们认为玄武门政变这个污点被大唐盛世灿烂的光辉所掩盖。
由网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提供的答案: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其实玄武门之变的种子从李渊起兵打天下之日起就已埋下。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在李渊起兵创业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同时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对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
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才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渊充分授权于每个儿子,这就使他们获得了自行募兵的权力。这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唐军的作战效率,然而这也导致诸皇子麾下皆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家主子的私人武装。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兵将征战四方。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所以他事实上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他手下的将士也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李世民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
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会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以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由于玄武门之变最终的胜利者是李世民,所以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以为李世民在储君之位的争夺中处于强势的一方,然而事实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作为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其优势在于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李建成的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储事件原本是一起宫廷政治斗争。宫廷政治斗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资本,而不是看谁手下兵强马壮。
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拥有比李世民雄厚得多的政治资源。李建成的政治实力在当时的唐朝统治圈乃至整个关中统治核心区是远超李世民的:李建成作为太子在平时是要协助处理一些朝政大事的。如果皇帝出处征战或视察,那么太子就要代行国政。当时李建成身边还掌握了部分京城的军队。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这些人在逻辑上首先是唐朝的臣子。尽管这些人与李世民有着特殊的私人关系,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些人是由皇帝李渊指派给秦王府的。
既然这些人是由皇帝指派给秦王府的,那么这些人的调动权自然也在皇帝手中。尽管这些人内心深处直接的效忠对象是李世民而非李渊,然而如果身为皇帝的李渊非要下圣旨调动这些人是无法抗拒的。公元622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进逼徐圆朗时李渊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元吉后只身回朝汇报情况,不久之后这些人马就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彻底扫除了刘黑闼势力。公元626年突厥来袭时李渊一声令下就把众多秦王府武将调给了李元吉指挥。
李世民手下确实有尉迟敬德、秦叔宝、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猛将,然而李唐王朝的谋士猛将并非全都集中在秦王府:太子府这边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由于李建成长期坐镇后方负责粮食和兵源征集,所以他真正上前线统兵打仗的时候并不多。这导致太子府在人才数量上确实不及秦王府,不过像魏征、薛氏兄弟这些人都还是拿得出手的。况且当时唐朝实力最强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可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们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更多是保持中立。
这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保持中立的人在本质上仍是要听命于皇帝李渊的,所以李渊的态度是决定储位之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李渊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态度。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了诸轮斗法,然而在这一系列斗法中李世民一直处于被太子李建成压制的状态。事实证明要用宫廷政治手段撼动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地位是不现实的。这时李世民面前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
如果真等到天下大定之时李世民将彻底失去和太子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似乎完全没必要冒风险去发动一场政变。李建成和李世民尽管都是能力突出的当世人杰,然而他们两人的能力其实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李建成拥有更多的是阳谋,而李世民则擅长于阴谋。
作为太子来培养的李建成主要精力是用在辅佐父皇治国理政上,所以他更擅长的是治理国家这样的阳谋。至于争权夺利的阴谋也不能说他不会,然而他还是更倾向于用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他从来也没想过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也没想到对方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一开始处于不利境地:在正常的逻辑下他是当不上皇帝的,所以只有搞阴谋搞突击杀掉李建成才能扭转局面。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
尽管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法统优势在这一时期日益占据上风,然而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都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所以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所以李世民此举可以说是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关键词: